你是想“合群”,还是“鹤立鸡群”?
曾经有同学问我:“你是不是不太喜欢跟大家一起?”
乍一听这问题把我吓了一跳,听起来好像我有孤僻症似的,我差一点就开始自我怀疑了。然而起因是中午吃饭,中国同学们抱团围成一大桌,边吃边聊无比欢乐,而我一个人坐在另外一桌,并没有加入他们。平时偶尔地我也会跟大家一起,吃饭聊天、讨论复习或者互相占座,但是更多的时候,我并没有加入华人同学的集体讨论中。所以有同学奇怪我明明很好相处也很爱说话,却似乎更喜欢独来独往。
这个话题,可真是说来话长。
那天中午我选择了一个人在另外一桌吃饭,一是因为我看见大家坐着很挤,懒得再搬个凳子插进去,二是我吃完饭还得去图书馆,所以并没有太多时间跟大家能边吃边闲聊。总的来说,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,无非就是我懒,还有我很忙。
犹记得上小学、中学的时候,女生们上个厕所也要手挽着手,喜欢拉帮结派,生怕自己被排斥在集体之外。上大学之后,许多同学下楼吃饭、去图书馆、去上课、去招聘会,一定要约室友和同学陪同,仿佛自己一个人就会显得很孤独很异样。
大学以前,我也是一个拉帮结派的女生,有自己的“四人帮”小团体,形影不离,这份友谊也很难得地持续到了现在。但是从上大学之后,我就开始了更多特立独行的日子。因为我的目标是大一就过四级,所以我在别人都躺在宿舍睡觉的时候选择了自己去图书馆自习。因为我想靠自己找工作,所以我在别人都在谈恋爱的时候选择了自己去跑招聘会。因为我想毕业出国读研,所以我在别人都在宿舍打游戏的时候选择了自己去复习雅思。
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人生有不同的打算,其实你真的很难找到跟你步伐一致的人,除非你一直在向别人迁就和妥协,或者你根本不知道你自己想要什么。
有没有这种时候?你想去图书馆看书,叫了你的室友一起,她说:“你等我一会儿,我收拾一下。”然后你就百无聊赖地等她,一等就是半个小时,完全打乱了你自己的时间计划。你想去参加某个有意思的活动,想找人陪同,但是大家都嫌太远不想去,于是你也带着遗憾选择了放弃。你想考研,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好好复习看书,今天这个喊你去吃个饭,明天那个约你去逛个街,都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你不忍拒绝,于是你放弃了自己的学习计划陪朋友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,做完以后看着自己几天都没动过的书本懊悔不已。
没有人会对你的时间负责的,除了你自己。为什么不能一个人去图书馆学习?为什么不能一个人去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?为什么不能把自己下定决心去做的事情放在第一位?你是怕孤独、怕被排斥、怕被别人议论,还是怕你跟别人不一样?
在英国读硕士的时候,我很幸运地又遇到了特别合群的小团体,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写论文一起出去玩,然后毕业后一起选择了回国。可是我犹记得班上那个特别漂亮却总是独来独往的女生,毕业后顺利地找到一份工作,留在了英国。当我们回国后都在惊叹,她是如何在英国人都找不到工作的时候获得一个job offer,我们觉得她一定是英语特别好,背景特别牛,或者有亲戚在英国吧。而实际上,人家只是在我们抱团取暖的时候,选择了一个人负重前行。当我们还在集体享受校园生活的时候,别人已经开始独自在社会上打拼了。
没有莫名其妙的成功,但成功的人往往跟别人不太一样。因为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自己的主见,他们只会选择随波逐流。看见别人考研,就也嚷嚷着要考研,看见别人出国,就也想出国,看见别人考公务员,也跟着去考。从始至终,都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,不知道当下自己最应该干什么。况且,随大众,总不会出错。大多数人走的路,虽然没什么出息,但一定是最容易的。
后来到新西兰读MBA,我又遇到了几个“不招人待见”的不合群的同学。小组作业,大家都同意某一天一起来学校讨论,偏偏就有人说自己要上班没时间。考试前,几乎全班同学都在图书馆集体复习,偏偏有同学考试前一秒才匆匆踏进考场。“不合群”的同学,总是难免有些被排斥。没有那么多时间加入集体活动和讨论,就必然会被遗忘和忽略。我一开始也很不爽这样不合群的同学,后来自己也工作了,发现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”,说得一点都没错。我要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,就必然要放弃迁就他人、迎合他人的事情。
我固然知道,“人脉”走到哪里都很重要,但是有时候这样默默无闻的“合群”真的不代表就拥有人脉。你在一个圈子里一直迁就着别人,没有人会注意到你,你为了融入集体放弃了提升自己的时间和机遇,换来的是好人缘,可是失去的是你的个人价值。而一个本身没有太大价值的人,在一个圈子里也不会有太大意义。每一个圈子,都是以交换资源来维持长久的关系。
留学圈里,抱团显得尤为明显。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,大家都希望能迅速找到组织。华人的英语为什么不好?你扪心自问,你跟班上的外国人说过几句话?听到太多“出国后英语无法提高,商科毕业不好找工作,在国外啥也没学到等等”的抱怨,我第一次出国的时候也是这样,后来我明白了,问题不在于外界,在于自己。你不去改变,把你放在外星球上,你也不会跟外星人打招呼,你依然宅在家里看电视、打游戏,在外星上待十年你也不会跟在地球上有什么变化和进步。
不要指望换个环境自己就能变得更好,这是弱者的托词,是懦夫的借口。
小组作业老师让大家自由分组,中国人自然而然地就和经常在一起的同学组成了小组。哪怕大家都挺想跟老外一组的,毕竟人家有语言优势,但是平时玩得好的同学要求跟你一组,你也不好脱离组织拒绝别人,因为你心里清楚,可能因为这一次拒绝,你们之前朝夕相处的友情就走到了尽头,你担心别人会说你坏话,会觉得你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。
抱团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,除了出去玩的时候能找个人陪。合群换来的好处,只是大家都觉得你不错。不去抱团扎堆并不代表不合群,当你有你自己不一样的东西,你更有可能给别人提供帮助,而你帮别人一次,建立关系的效果比你跟他一起吃一百顿饭都要更有效。
什么是酒肉朋友?大家的能力彼此彼此,除了相互慰藉消除寂寞,再无他用。建立人脉有效的方法不是你去认识多少人,而是让多少人能记住你。不是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打开通讯录找到一堆可以帮上忙的人,而是在你想要求助的时候,打开通讯录能找到一堆你曾经帮助过的人。被你帮助过的人,才会记得你,才会更愿意去帮你。
其实以前我也是个经常会想越狐朋狗友出来聚聚的人,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,发现曾经有很多话题唠嗑的人们,渐渐变得没那么多话题了,共同的话题房子、车子、票子、孩子,总是那么索然无味。我身边没有人能跟我聊“个人品牌、"时间管理”、“写作输出”这些我感兴趣想要去学习的东西,所以辞职后出国前的一个月,我并没有去参与组织各种离别的饭局,而是整日在家里上网课、写文章。那一个月我坚持了每天写一篇文章,我想这个收获对于我来说,比每天参加一个送行的饭局要有意义得多。
你想要“合群”,还是“鹤立鸡群”?这个标题或许起的不是很恰当。毕竟有的人享受合群的安全感,喜欢热闹,以满足他人而获取快乐。但是,也不要另眼去看那些“不合群”的人,他们不过是更在意自己的追求罢了。然而我们都明白,成功只属于少数人,一定是鹤立鸡群的那些人。
关注微信公众号,你还可以看:
从“余生请多指教”到“感谢丈夫不杀之恩”,我们在婚姻里到底经历了什么?